首页    >    教育资讯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04-30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2022-04-30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审议审核情况

2022-04-30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审议审核情况课程张教材研究所所长  张国华为确保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质量和水平,提升课程育人价值,根据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工作安排,国家教材委及其专家委员会于2021年4月至12月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开展了系列审议审核,进行严格把关,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审议审核原则一是严把思想政治关。加强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审核,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法治、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教育要求,确保意识形态安全。二是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面检视课程修订体现的改革方向,落实全面育人、面向全体、素养导向、加强综合、突出实践、减负提质等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三是坚持以审议促修订。加强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过程的指导,在重要的工作环节和时间节点,对阶段性成果开展审议,及时反馈,强化审议专家和修订专家的交流研讨,共同提升修订质量。二、审议审核过程一是开展预审和正式审议。为保证修订质量,加强专业把关,2021年4月至8月,组织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对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先后进行了预审和正式审议。在强化方向引领的同时,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要求,进行专项审核把关。二是开展专项核查。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后,组织各审议组深入学习领会六中全会公报和决议,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实会议精神的有关修改内容进行了专项核查。三是审核通过。2021年12月,国家教材委委员审核通过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三、审议审核结论审议审核认为,本次修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义务教育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和系统完善。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化了课程改革,强化了课程育人功能,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彰显国家意志。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承课程改革优秀传统,在育人目标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例如,课程方案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描绘时代新人画像,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系统构建了“五育”并举的目标体系。语文课程将“文化自信”作为要重点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历史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二)课程一体化设计理念进一步加强。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促进课程内容结构化,全面提升课程系统性。道德与法治课程秉持“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理念,强化伟大建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要求。地理课程构建了以人类地球家园为主线,以认识全球和区域为知识基础,以地理实践和地理工具贯穿其中的内容框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科学领域课程在目标与内容架构上注重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加强了对共通性素养的培育。(三)创新性和实践性进一步凸显。汲取历次课程修订经验,各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纲呈现课程目标,以主题、项目或活动组织课程内容,强化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实践,驱动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深层变革。劳动课程以劳动精神为引领,围绕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进一步强调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砺意志。数学课程提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通过学科实践实现其独特育人价值。(四)课程实施指导进一步强化。为增强可操作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设计、学业质量标准研制、丰富案例、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细化、强化,努力做到好用、管用。信息科技课程强调学校信息科技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为学生学习提供场地、硬件、软件、材料和工具等支持与保障。体育与健康课程倡导在应用情境中评价学生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学练活动中实现素养提升。外语课程充分发挥教学提示的作用,挖掘单元育人价值,通过语言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艺术课程增加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具体可操作的过程性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多样化,引导学校和教师对学生作出全方位评价。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总体情况

2022-04-3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总体情况教育部教材局局长  田慧生一、修订的主要背景1.中央作出新部署。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改革发展要做到“九个坚持”“六个下功夫”,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必须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2.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工智能方兴未艾,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不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需要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需要强化课程对在线学习等方面的支持与指导。这些都要求必须深教育部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3.课程实施中发现新问题。现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各课程标准,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例如,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20年和10年以上,根据课程改革自身规律性要求,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二、修订的主要思路1.坚持目标导向。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理解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对重大主题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安排,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增强课程思想性。2.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分析课程改革的困难和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学科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可操作性。3.坚持创新导向。进一步深化改革,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新成果,更新教育理念,体现中国特色,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引导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三、修订的主要过程经历了组建队伍、总体设计、调研论证、组织修订、开展测试、征求意见等环节。一是组建队伍,成立由两院院士、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等近300人组成的修订组,承担修订任务。二是总体设计,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进行整体规划,并指导落实。三是调研论证,开展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课程内容结构化等相关基础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深入研究把握国内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四是组织修订,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按照先修课程方案、再修课程标准的顺序进行,分项、分段推进修订工作。五是开展测试,组织浙江、河南和甘肃等15个省近6万名学生进行课程标准测试,根据结果进行修改。六是征求意见,分别征求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学者和一线校长、教师、教研员等各方意见建议,进行修改完善。2021年4月至12月,国家教材委及其专家委员会审议审核通过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四、修订的主要变化1.关于课程方案。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2.关于课程标准。一是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培养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五、颁布后的主要工作安排一是组织开展国家级示范培训,提供培训资源,帮助广大教师准确理解把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的新理念、新要求。二是强化课程落地实施制度建设。指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课程实施办法。各省要对学校规划课程实施提出工作要求。三是全面启动相关教材修订工作,为学校教学提供有效支持。四是围绕课程实施重点难点问题,设立一批课程改革项目,推动创新实践。

课程标准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8-06-09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理论研究 (一)课程理念与目标 1. 教师教育课程理念。 在探讨教师教育课程理论的过程中,研究者主要在综合分析现代教育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与教育发展趋势探讨教师教育课程理念问题。研究者特别重视从国外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中获得启示。 概括教育课程理念研究成果,可发现其特点如下:一是新的现代教师教育课程应是理论取向与实践取向平衡,师范性与学术性融合。2008年,《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家组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各国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及专业标准, 都非常注重结合实践的教学和教育实践本身。各国都通过强调实践来纠正过去过于理论化的课程,力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另外,追求师范性与学术性的融合也是现代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的重要方面。如戴伟芬系统分析了美国教师教育课程一百多年以来的思想流变后,认为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演变过程是教育者关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学术性与师范性的不断抉择的过程,到20 世纪 80 年代以教师认知为中心,在专业取向和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想指导下,探寻师范性和学术性的融合。二是教师教育课程尊重多元文化,体现多元文化特色。有研究者指出,随着全球化视域下多元文化教育的凸显,中小学教育更需要擅长多元文化教育的教师。在美国,针对现实中孤立的多元文化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及其低效问题,提倡设置基于全球观培养教师跨文化能力的多元文化教师教育课程,使教师具有广泛的多元文化知识基础、态度,形成持续跨文化教学能力。三是尊重学生差异,增加课程的包容性。孔繁成考察了当今英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后指出,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多样化学习诉求提供服务是英国等国家的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理念。 2. 教师教育课程目标。 教师教育课程理念是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首要解决的问题,而目标则是直接指导课程体系及内容建构的依据,因此,教师教育课程应确立怎样的目标也成为研究者探讨的热题。首先,研究者探讨了建立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的原则。 吴锋民认为要从坚持专业化为导向、坚持能力导向和坚持实践导向三个方面来明确教师教育的课程目标。许多研究者认为,课程目标的全面性也是一个重要原则。有研究者指出,从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看,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是多层面、多领域的,必须促进教师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整合。其次,许多研究者力图从教师素养和专业化发展需求方面构建起教师教育目标体系。如侯蓉提出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应包括:①教育信念与责任,即要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和相应的行为,要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和相应的行为,要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和相应的行为。 ②教育知识与技能: 一是要理解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二是要具有开展教育活动的知识和技能,三是要发展自我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了解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等三个方面。③具有参与教育实践的体验,即要具有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具有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二)课程结构体系 课程结构体系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该方面的研究也较为丰富。综观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研究,可将已有研究概括为两个方面。 1. 现有课程体系结构存在的问题研究。 研究者通过调查、访谈、资料分析等方法研究,发现当前教师教育课程类型过于单一,教育实践薄弱,课时不足、地位不高,专业信念与责任关注不够,专业技能课程欠重视等是存在的主要课程结构性问题。如有调查显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公共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学分比例达到了 80%,而教师教育类课程学分比例不足20%,从而导致教育类课程学分比例得不到保障,使得师范的特色不强,不能体现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王艳玲认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在强调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却忽视实践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的价值。 2. 在理念与目标导向下提出调整课程结构体系的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建议,如增加课程类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重视教育实践环节,增加其教育教学时数;重视教师道德与心理教育,设置必要的职业道德课和职业心理健康课程;专业技能课必须保证一定的时数,并建立相应考评制度。张传燧等课题组的成员指出国际教师 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有:①教育类课程门类多,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大;②课程设置开放灵活;③课程设置紧密中小学实际,注重实用性;④课程设置中教育实践所占比例较大。这些特点将是今后在建立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张泽洪曾指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首先需要调整课程结构,可将课程结构分为通识课程、科学专业教育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三大类;其次要增设特色课程;第三是优化教育课程,主要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即将现有教育类课程与课程标准建议的课程模块进行内容的充分整合,课程模块的优化和课程教学组织管理机构的调整来实现。 二、后继及展望 1.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的深入研究。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颁布后,如何实施课程标准,或说如何把课程标准落到实处,仍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如怎样落实“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等课程理念,在实施过程中,这些理论怎样转变为课程行为;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应该怎样加强教师教育中的教师培训;应该如何结合课程理论、课程目标及结构内容体系来改变教师教育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等等。 2.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修改和完善研究。 目前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并非完美无缺,而且课程标准本身也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它适应当前的教师教育实践和教育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改。 这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两方面要求: 其一是要继续深入进行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研究,加强教师知识及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以理论为导向,对课程标准进行完善,提高其科学性;其二是要在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修改完善“标准”,增强其实践性,保持时代性。 文章转自(有删减):郭平,谢丹.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高教研究,2013(01):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