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6
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系列之五——给学生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则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实际上,在一个人身上好习惯和坏习惯是并存的,而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大小往往取决于好习惯的多少。如果能把高效能的习惯坚持下来,就意味着跨上了成功的快车。所以,对学生来讲,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细节左右成败,习惯决定未来。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老师给予的,却是老师可以培养的,学生的生活习惯老师也是可以指导的。习惯包括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只对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一、统筹规划时间的习惯我们经常讲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足以说明时间的重要。毛主席在《重上井冈山》一词中所写“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形容的就是时间稍纵即逝。我们也常常听闻“做时间的主人”一说,怎么做时间的主人,其实就是要规划时间,不让其浪费。快乐玩耍是人的本性,学生更是如此。但作为教师,我们应指导学生把时间安排好、规划好,让他们懂得一味地玩耍只能是虚度人生,最后将一事无成。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要求:一要对学生明确提出在家里的时间要求,并和家长提前沟通好,让家长做好监督,适时向老师汇报学生完成作业前后的时间安排情况。二要在同学之间开展时间规划竞赛,树立身边典型,让学生学有榜样;利用班会、学习小组会等机会,对学习时间安排好的同学多加表扬。三要在布置作业时提出时限要求,让学生抓紧时间,养成领到任务立即行动的习惯。作业完成后应安排适当的放松调节时间,但不鼓励玩手机和电脑游戏,而是提倡游戏类活动。这样坚持3个月基本可以养成习惯。二、精神专注高效学习的习惯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也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如果用心不专、精力不集中就会出问题。学习更是如此,只有精力集中,才能有高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精神专注的习惯。一是用任务引导。给学生一定的连续性任务,让其为完成任务而保持紧张状态。例如:老师要求学生读一段文章并完成后面的练习。因为任务是连续性的,学生就不敢懈怠,否则就会完不成。二是用限时引导。给学生任务并规定完成时限,让其没有时间用来磨蹭。比如:老师要求学生在3分钟内背下4个单词,学生就会集中精力去背,否则就完不成任务。三是言语引导。用激励性的语言对表现好的学生多加鼓励,和学生讲清精神专注的好处,让学生自己有意识地加以锻炼。四是课上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习惯会深刻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所以老师应注意教学方式、策略,力求课堂教学安排紧凑,讲课言简意赅,关键节点提出警示,让学生专注于上课,没有时间走神。五是家长监督。学生在家里时,无论是学习或做其他事务,家长要有简明扼要的要求,不能任由学生拖延。这样长时间坚持,就会养成精力集中的习惯。三、善于反思勤于归纳的习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书本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起来很用功,可成绩还是不理想,这往往是不善于反思和归纳造成的。事实上,学习的目的就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自然就不会有好成绩,就是纸上谈兵。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自幼熟读兵书,很能谈用兵之道,连他父亲赵奢都很难说得过他,因此十分骄傲,自以为天下第一。但赵奢却很替赵括担忧,认为他只知兵书不知变通,只会纸上谈兵。赵奢曾说:“将来赵国如果用我儿子赵括为将,使赵军战败的一定是赵括无疑。”后来秦国进攻赵国时,赵奢已死,由老将廉颇率军同秦军相持于长亭。廉颇见秦军势强,便采取了掘壕坚守的战术,希望借此把秦军拖垮,任由秦军百般挑战一概不理。这样一拖就是三年,秦军的给养发生了困难。秦军大将白起因此十分着急,他知道廉颇老将深谋远虑,善于用兵难于对付,再这样拖下去对秦军非常不利,于是派出间谍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怕的是赵括,别的将军都是不行的。”赵王听了这些谣言之后信以为真,又加上赵王认为廉颇没有速战速胜,内心大为不悦,于是就决定让赵括去接替廉颇。正在病重的蔺相如听说赵王要派赵括接替廉颇,便表示坚决反对。他对赵王说:“赵括只不过死读了他父亲的一些兵书,根本不懂得灵活应用,好比胶柱鼓瑟,那怎么行啊!”赵括的母亲也上书劝说赵王,千万不可以将赵括命为大将,但是赵王不听,仍然派赵括接替廉颇。赵括到长亭接替廉颇后,死搬兵书上那一套,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计划。结果赵军被秦军包围,战至粮绝。赵括在率军突围中被乱箭射死,40多万赵军被秦军俘获后活埋。读史可以鉴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反思和归纳的习惯,而不是死学知识、学死知识。一是任务完成后的及时性思考。在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后,老师应即刻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立即进行思考探究。如:解决问题思路梳理,解决问题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怎么解决的。二是布置任务前的提示性思考。老师在给学生布置任务前,先布置思考问题,让学生完成后立即做思考题。如:问题解决思路是什么,有哪些已知条件,还需哪些条件,怎么用已知条件,怎么找未知条件,有什么启发,有什么教训,以后该注意的技巧和经验有哪些,等等。三是小结性思考。在学生学习一段时间或完成一个章节或一个知识板块的学习后,老师要给学生布置思考归纳任务。如:怎么总结更合理,怎样归纳更科学,怎样归纳更有利于记忆;本节课知识树是什么样子的,本章知识的思维导图可以怎样建构等。学生归纳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这样长时间坚持下来,学生就会养成思考归纳的习惯。四、战胜懒惰勤于自理的习惯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懒惰心理的危险,比懒惰的手足不知道要超过多少倍。而且,医治懒惰的心理,比医治懒惰的手足还要难。因为我们做一件不愿意、不高兴的工作,身体的各部分都感到不安和无聊。反过来说,如果对这种工作有兴趣并且感到愉快,不但工作效率高,身心也会十分舒适。因抗拒不适宜的劳动,使身心忧郁而得的病,医生称为‘懒惰病’。”当今社会,不少学生懒惰、享乐人生、知难而退。比如:有的学生早晨赖床不起,房间凌乱不规整,凭喜好做事不讲责任等。这些问题大大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就应让其克服弊端并使其认识到,这些弊端基本源于懒惰。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规定时间要求、布置整理任务、激励表扬肯定、严厉要求督促。比如:应明确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而不能仅仅布置作业;还应清晰地布置整理房间、书包文具、自己的生活用品,甚至帮助他人的任务,等等。如果学生完成得好,老师一定要给予肯定,对做得不好的学生一定要严厉批评。还可组织班会等多种形式对其进行教育,促使其战胜懒惰并成为自律的学生。在这里提示一点,教育学生战胜懒惰,一定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否则很难成功。人的思维有显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它们是相对独立的。习惯类属潜意识,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言谈举止中体现出来,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谓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就是身上的好习惯占了上风。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务必要把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
2022-06-06
“521”·“我愿意”成都师范学院 刘裕权521”(我愿意)因为与“520”(我爱你)相伴相随,一直受到各种媒体和年轻伙伴们的追捧。昨天又是“5.21”,不幸的是她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第八个节气的好日子——“小满”相逢,一个时髦但文化厚度不够的节日,终于拜倒在更具文化色彩更有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气的脚下。由于更多的人们把自己的心思放到了“满”上,“5.21”也就被一定程度的忽视、冷淡待之。我今天想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与朋友们聊聊“521”“我愿意”的另一重意义。“5.21”,这个普普通通的自然数,在神奇的大网络时代,突然之间拥有了不一样的寓意,那就是——“我愿意”。近些年来,人们在谈及“521”的时候,更多的都是属于网络流行语言的寓意和价值,涉及到的更多的是一般性的两性之间的“爱”的主题、“爱”的话题,表达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期盼,追捧者大多是年轻人。今天我想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你,“521”、“我愿意”,可以超越人们一般的情爱,发挥出人们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故事的主人翁在更为深层次的“爱”的韵味中,在对祖国的大爱之中,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我愿意”成为他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永动机”和“助力器”。故事的主人翁本来是一个文科生,结果却成为了一个理科大师;一个物理高考只考了5分的“差生”,最后却成为了中外闻名的物理学大师;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第二任会长、上海大学终身校长的钱伟长先生。还记得,十二年前的夏天,在钱伟长先生追悼会的直播过程中,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画面,聆听着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的诉说,同时我打开电脑,不断地搜索着钱伟长大师的人生往事和成长趣事,一个很响亮的念头来到了我的脑海——“只要我愿意”。不得不说的是,在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人生路上,几乎所有人都在期盼着改变、改变、改变。可是我们中太多太多的人们,却常常苦于不知道如何变、怎么变;我们中太多太多的人们,虽然心中也有想改变的想法和念头,却常常只是想一想而已。看看大师钱伟长,中学读书的时候,是一个典型的“偏科天才”,在报考清华大学的时候,语文、历史两门学科一骑绝尘,远远地领先于其他考生,拿下了满分——两百分;而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英语则是考的一塌糊涂,其中数学、化学两科共考了20分,物理则是只考了5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由于钱伟长先生的优势学科十分地傲人,他被国内顶尖的五所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同时录取,最终是清华大学“拔得头筹”,破格录取了钱伟长。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化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这一天正是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东北三省沦丧,而蒋介石却奉行不抵抗政策,说中国战则必败,因为日本人有飞机大炮。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转学物理系,学造飞机大炮,为振兴中国的军力出力。经过钱先生四处奔走、疏通关系,时任清华大学物理系系主任、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物理学的“开山鼻祖”吴有训教授才有条件地批准钱伟长试读一年。这个条件就是一年的时间内,钱伟长必须让自己的数理化成绩,提升至主任要求的水准。最后的结果是:钱伟长成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历史上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中国科学界著名的“三钱”之一,世界物理学界最著名的大师级人物;钱先生那颗火热的滚烫的赤子之心,为世人瞩目,钱先生那份深厚的浓浓的爱国之情,为世人传诵。我相信,任何一个人听到这样的故事,都会和我一样,产生这样的念头:“只要我愿意”,我就一定可以,我就一定能行。无论我们自己曾经是如何的弱小,只要你我愿意,就可以横下一条心,全身心以赴,尽力尽心尽情,坚持不懈、始终如一地向前向前向前,我们就一定能够彻彻底底地改变自己,达成我们的目标,实现我们的梦想。无论我们自己曾经是如何的渺小,只要你我愿意,就可以伸出我们的手,散发出我们心灵的暖流,映射出我们爱的阳光,去紧握那一双双求援的手,去温暖那一颗颗受伤的心,去做一个真诚良善的受人欢迎的“好人”。无论我们的人生将会是怎样的险恶,只要你我愿意,坚守自己的初衷,认准自己的方向,坚持自己的选择,并为此不懈地付出努力,一切都将成为可能,一切都将成为现实,你我就将会活得更加精彩,从此不虚此行。“5.21”,“我愿意”。伙伴们,记住吧,你我只需要在“我愿意”前面冠上一个“只要”,并在内心深处不断地强化、在实践中不断地落地,使之不断地变成现实,到那时,也许奇迹真的就会发生!到那时,也许世界真的就会从此变了样!让我们时时刻刻牢记,“只要我愿意”!
2022-06-06
孙蔷蔷:居家学习别忘情绪防“疫”发布时间:2022-05-30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近日,有媒体对1505名受访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受访家长表示孩子最近经历了居家学习。超过7成的受访家长认为要及时关注居家期间孩子的情绪,进行引导、纾解。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青少年由在校学习转变为居家学习,因承受能力弱、应变能力差、应对方式少,易产生各种心理不适和不良情绪。如何妥善地跟青少年沟通,帮助他们做好情绪防“疫”,也是教师和家长的一项重要课题。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2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8444名少年中有27%在过去7天内感到焦虑,15%的人感到忧郁。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不成熟性,疫情反复带来的身体健康担忧、复课时间不确定、家庭经济压力以及谣言传播等,都容易让其产生心理上的焦虑情绪。 学习空间的变化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同样影响青少年情绪。居家学习期间,老师不能即时获取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也因为缺乏老师监督和同伴激励而更容易分心走神,听不懂、学不会,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部分孩子因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易被网络娱乐项目吸引,导致不能及时完成学习内容,学习效率低下。此外,并非所有家庭都有适合线上学习的空间和资源,如家人打扰、多孩家庭设备不足、网络不稳定等因素都会导致课程效果大打折扣。 居家学习让人际交往方式发生改变,容易引发青少年的孤单无助感。居家学习、管控隔离等举措让中小学生失去了与朋友面对面的互动,无法保持社交。伴随亲子相处时间的增多,青少年因强烈的自我意识不愿意向家长袒露自己的内心想法,且容易对家长的过度干涉等产生反抗心理,从而产生无助、烦躁等情绪。 教师、家长及青少年自身都应对情绪进行科学地识别、接纳和管理,在良好的情绪体验中居家学习。首要的是,相关人群要学会识别和描述情绪感受。情绪主要包括主观感受、生理唤醒和行为表达,如孩子为自己控制不住打游戏而自责焦虑,主观感受为焦虑,生理唤醒是心烦、失眠、缺乏食欲等,行为表达为注意力不集中、与家人争吵等。教师和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行为表达,而忽视了行为背后的主观感受。因此,当青少年有了不良的行为表现,老师或家长不要着急去评价或批评,而是应和孩子一起觉察、识别和描述情绪的种类,讨论其引发的生理和行为反应,从而达到“知己知彼,对症下药”的目的。 情绪并无好坏之分,消极情绪也会有正向效果。家长、老师应引导青少年接纳负面情绪,同时也应防止太过强烈或持久的消极情绪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如当孩子认为居家学习会造成学习效率低,从而情绪低落时,可引导孩子将居家学习视为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补差补缺的时机,从而引发积极乐观的情绪。 家长除了在物质上为孩子提供充足的准备,更要在心理上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精神氛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关于家庭教育的相关建议值得借鉴。比如,父母每日设置固定一对一的亲子时光;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向孩子说明自己期待看到的行为;为自己与孩子建立一个灵活且规律的日常作息;通过转移孩子注意力等方式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管理和调适家长自身的压力;支持孩子科学地认识和了解病毒。通过实践这些策略,或能有效改善居家学习对青少年的影响,支持青少年在充满爱和安全感的环境氛围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原载5月20日《光明日报》。作者系中国教科院助理研究员)
2022-06-01
【资讯】研修网、教研网义教新课标系列公益讲座 | 科学
2022-06-01
【资讯】研修网、教研网义教新课标系列公益讲座 | 信息科技